诊疗器具

2014-08-01



1、汤瓶壶    

  汤瓶壶,器皿名称。穆斯林在清真寺中洗浴,也是回族在家庭中洗浴的浴具之一。形状似壶。上有口和盖,从口注入水后,盖上壶盖。壶身一侧斜出一嘴,另一侧为把手。使用时一手执把手微倾壶身,即从嘴中流出。平底或圈足。口小底大。回民喜欢用汤瓶是因为汤瓶有盖、有把、有流水的高翘壶嘴,盛水的主体部分一般呈鼓状圆台形,不洁之物不易进去,既方便,又卫生。故在回族聚居区及散民的回族家庭中多备有汤瓶,用以冲手、洗浴。使用时灌入温水。在清真寺洗小净时只用两个汤瓶,洗大净时汤瓶与吊罐并用。 传统的汤瓶壶种类有铜汤瓶、搪瓷汤瓶、轻铁汤瓶、塑料汤瓶、砂泥汤瓶,还有铝汤瓶和锡铁汤瓶等等。


2、羊角板
  取阿訇所宰杀的羊只前甲骨,通过蒸煮、清洗,由阿訇刻上“杜阿一”,回回人在诵读“杜阿一”及学习“古兰经“的过程中,发现羊角板不仅仅作为学习用具,且可用来按、刮身体的各个部位,使疲劳、不舒适等症状得到缓解。久而久之,回回人习惯将印有“杜阿一”及“古兰经”的羊角板用于刮痧而作为一种驱除病痛的简单的医疗器具。
注:信奉伊斯兰的穆斯林坚信“杜阿一”可以消灾驱病,产生神奇的力量。

3、牛角棒   
  牛角棒也是通过历史的演变,将印有“杜阿一”及 “古兰经” 的牛角棒用于学位的点压、辅助末梢经脉根传手法,在施治过程中也便于携带(按伊斯兰教规,非穆斯林禁用刻有“杜阿一”及“古兰经”的器具),后人沿用成习。

4、耳诊棒
  取桃木、削成长约15公分,直径0.8公分左右,一头为圆形,一头为尖形。经配制的草药方剂,水煮后,主要用于耳部穴位的点压施治。

5、三棱针  
  三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,针长约6厘米,针柄较粗,呈圆柱形,针身呈三棱形,三面有刃,针尖锋利。针具使用前可用高压消毒,也可在75%的酒精内浸泡30分钟。是汤瓶八诊疗法中放血手法的主要器具,用以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,放出少量血液,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器具。

6、足浴盆
  足浴盆是一种木制的桶状盛水器物,其结构特征是口径大、底径小的盆状盛水器物,高度一般为45-50厘米,上下径分别为50和45厘米,由厚约3-4厘米的木板围箍而成。使用前先盛满水浸泡12小时,使木质膨胀而相邻木块间的间隙密闭,以便再盛水时发生泄漏。现在多使用塑料袋铺垫于盆内再盛水,既可防止水渗漏,也可在使用过程中用塑料袋上余部分包裹下肢,以起到保温作用。

7、经窍仪 
  经窍仪是由牛骨制成的一件手持循经治疗辅助器械,其外形恰似带轴的圆饼形的陀螺仪。其结构特征是上部为一高约2厘米、直径约为1.5厘米的圆柱状的食中指夹部;中部为外薄(厚约3毫米)内厚(厚约1.5厘米)的圆饼状的五指握部;下部为一长约3厘米、直径约为1.5厘米圆柱体,其圆柱体的远端呈园锥状,锥尖较钝,为治疗部;其中,该结构是上部、下部为一整体而镶嵌于中部圆心制成。
  治疗操作时,术者以右手食、中指根部夹持于经窍仪的上部,掌心朝下紧贴于经窍仪中部表面,五指自然分开,五指末节紧扣经窍仪中部圆饼的外缘,使经窍仪下部的锥尖部可随意对准治疗部位的经络和穴位,进行治疗。

8、推经锤
  推经锤是由牛骨或檀香木制成的“工”字形循经治疗辅助器械。其结构特征是其前后两端(治疗端)分别为高约为25厘米、直径约为3厘米和高约为30厘米、直径约为3厘米的直立园柱体状,两端的上部为术者的双手持握部,而其下部均呈圆锥状,锥尖较钝;前后两端均从下部的锥尖向上等高处(约为8厘米处)由一长约为50厘米、直径约为3厘米的水平圆柱杆横向连接固定组成。
  治疗操作时,术者左前侧立,两肘前屈,左右手分别握持推经锤的前后端上部,使推经锤前后端下部的锥尖对应于被术者治疗部位的经脉线上,施行治疗操作。

9、震骨板
  震骨板是由檀香木或枣木制成的循骨治疗的辅助器械。其结构特征为一长约为15厘米、宽约为5厘米和高约为2厘米,且表面刻有古兰经饰纹的长方体状木块。操作时根据需要常以单手纵向握持震骨板的一面,令另一面紧贴被术者的骨对应面,施行治疗。

10、搨罐
  (1)胡杨木罐:取坚实成熟的胡杨木,一头开口,另一头作底,罐口直径分3、4、5公分三种,长短约8~10公分。口径大的,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。口径小的,用于四肢关节部位。至于日久不常用胡杨木罐,常因过于干燥,容易透进空气。故临用前,一定要先用煎煮开的特制药水浸泡7日,再阴干密封保存备用。
  (2)枣木罐:取坚实成熟的枣木,制法同胡杨木罐。制有大、中、小和特小的几种,里外光滑,吸拔力大,经济实用。